我们一直在努力
欢迎光临-让快乐变得更快乐

分享|关于制片与导演的50条秘籍和36条箴言


“我这回拍的片子你们肯定能看懂!”很有人缘和才华却鲜有赚钱电影问世的姜文,对一起合作过多次的制片人杜扬这样说。个性导演在市场面前也开始做出正确选择。

商业电影赢在设计,资金背后的股东设计,制作班底背后的电影元素设计,核心决策团队的设计,营销事件的设计,同档期市场状况和竞争对手的设计……总之,商业电影是高度复杂的社会活动,变量太多,矢量叠加,一切都需要严密的设计才能有更大的赢面。

拍电影是知易行难,没有底层实践经验最好不要上来就大投资碰电影。身在云端,心也在云端的人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一下来看到的都是泥泞;心在云端,身在泥土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看到的都是阳光。

一部成功的电影,七成在制片,三成在放映档期安排。而剧本又是制片的核心,是整部电影的先天要素和DNA,后天的努力逃不出DNA设定的方向和基调。

剧本是改出来的,尤其在国内,我们的造梦技术赶不上好莱坞,观众注意力会在故事情节上多一些,《十月围城》剧本改了1270稿,也有一说是1310稿;宁浩电影的剧本都是改一两年后才出来的。

我们总讲不好故事,和我们的旧有叙事方式有关,也和国内电影没有类型化有关。任何东西达到类型化就能达到产业化,没有分工就没有专业,一个编剧今天写爱情片,明天写战争片,就无法出现单一的高手,只有专业高手多了,才能出综合的大师级高手。

《2012》没有什么故事,《阿凡达》是一些经典的老故事组合,好莱坞已经好多年不卖故事了,卖故事的迪士尼的阳春白雪已经死了。

制片人的态度是决定电影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做电影,要有视电影为生命的态度,不尊重电影的人做不好电影。

一、敏锐的政治嗅觉力,知道什么是社会接受的主流文化,这点出了问题就通不过广电总局的审批;二、高超的艺术判断力,否则就无法有打动大众内心的选题,电影毕竟是门艺术,剧本要通过艺术判断和镜头转换能力表现出来;三、一流的市场运营力,商业电影是为了上映的电影产品,不是宣传片,是要为投资人负责的;四、超强的综合管理力,电影的特点就是短期内聚集天南海北的创作力量,制作、营销、发行等各类团队,从十几天到几个月,短期磨合上千人、上百辆车的大型团队,完成高水准作品。

拍电影的确很像一场战斗,而且是有长期谋划,短时间速战速决的闪电战。通常一部中等投资的电影,拖沓一天,就要耗费几十万元的制片费用,未来要用上百万的票房才能弥补回来。伟大的艺术都是给定时间内完成的,没有限制反而效果不敢保证。

国内很少有能把连续电影做好的,第一集有人看,第二集也能蒙一把,第三集就得看你的真正实力了,所以国内做第三集的几乎没有,国外很普遍,能做到第六、七集。

根据自己影片的体量,量力而行请明星。一看就是小成本的类型就不要请太多大牌,否则可能赔本也赚不了吆喝。

“皮克斯的电影就是大人小孩通吃,国内一些公司只做儿童题材,可能越走越窄,而老故事新编也可能遇到瓶颈。”河马动画创始人徐克谈起自己要做的动画电影时这样说道。

小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大电影是运营家匹配资源的艺术,小电影满足内心一种情怀,大电影追求商业回报,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赢。

有的片在国外大卖,在国内却冠以“艺术片”无人问津。所以,电影从成本大小能够分类,但谁商业谁文艺,不好说清。其实只要是给观众看的电影都有商业特性,能打动观众的电影必然有艺术价值。

很多类型片的趋势,资深电影人、每年看几百部电影并且要天天评估票房的影院经理们,都心里有数,抽空和他们喝喝咖啡,没准能听出点门道。

中国电影投入成本短时间还无法达到好莱坞水平,不过可以考虑拍些气势、类型上酷似的“伪大片”,去掉些动作场面,加上点自己的思考,还能有文艺气息。

发扬中国制造的山寨精神,能省的地方省,该花的特效制作费也花,三、五千万拍出一、两亿大片感觉的电影算你的本事,自然有人看。中片大片化趋势这两年很明显。

上映后考验片方的是技战术的调整应变能力,目标就是最后一击打赢对手,小策略有时候能起到绝杀的作用。

非也,可以销售版权给网络、音像公司,作为数字电影在电视台、航美、酒店等渠道播放,资质不错的也可以直接奔着各大电影节去。其实不赚钱,赚名也是一条路。那些有志投资商业大片但资本不足的朋友,可以从这条路开始。

投资电影风险很高,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投?以2008年中国电影为例,当年一共拍了406部影片,平均每部电影的投资在600万上下,总投资就是24亿元,当年电影票房收入43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大约在25亿元左右,全行业平均的投入产出比就是1:1,2009年这个数字应该略有提高;而美国电影市场已经在几十年前做到,每投入1美元,可以收回4.25~4.75美元,还不算广告和衍生品。单片总是有风险的,但如果有足够多的钱,分散在足够多的电影上,甚至可以通过测算找到那些回报率高的制片人,专门投资那几十位优质制片人的电影,比如他们都能达到1:6以上回报,这样把钱放到电影里是非常核算的,中国电影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制片人找资金,尽量不拿业外的钱。首选业内资金,比如说发行商、院线等,因为他们的钱本身就在产业内部流转,可以在后面的环节收回来;其次是相关产业的业外资本,比如广告公司;再次可以拿现金流稳定、管理运营能力很强的不相关产业的资本,比如网络游戏公司;还有两大渠道在美国已经非常普及,就是银行贷款和VC、PE的钱。

如果制片人固守艺术家的气质来拍商业电影,投资人就应该换掉他,并对他说,“对不起,请对投资人负责!”制片人的“制”就是要懂得节制,把投资人的钱管好、花好,用在刀刃上。

艺术的事归导演,商业的事归制片。但如果导演过于自我,制片人就应该换掉他,并对他说:“对不起,请对观众负责!”制片人中心制是避免导演又当艺术家,又当商人,最后把导演累死,戏也拍不好!

一家电影公司从创立到成功拍出第一部大卖的电影,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阶段,需要8~10年的时间,这其中需要3~4年来建立各方面的关系,积累资源。

如果制片人已经天天在琢磨电影,投资人最好不要总拿昨天看了什么电影来跟制片人说太多,除非投资人有意在给制片人制造压力;投资人要结合自己的资源,从商务上帮助制片人。

观众的鉴赏力越来越强,不要试图欺骗观众,但什么是欺骗,每个制片人心里有自己的标准,这是个价值问题。

“张艺谋这个名字就能卖两个亿!”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张伟平说。你的电影到底是卖演员,还是卖导演,是卖故事,还是卖特效,从一开始就应该想好。

知道这些对卖电影有帮助,80%的观众进影院是主动的,20%是机动的,进到影院的观众里80%清楚自己看什么电影,20%是无目的的,碰上什么看什么。

营销在乎一种气势,从后期制作到上映前的中间期,不成熟的电影人往往容易忽视这一阶段营销的重要性,导致气势的中断,一中断就难以续上,电影上映时效果会大打折扣。(反面教材《我的唐朝兄弟》)

营销前期要“高唱主旋律,低调唱商务”;等到拍摄中期,高调宣传商务,拉来更多资金;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重回主旋律,回馈社会。(正面典型《建国大业》)

当电影采取某些非常规的营销手段时,风险极高,容易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波及到大量本不关注影片的普通民众。当社会产生不良负面情绪之后,必须及时有效的启动危机公关,否则社会情绪会迅速蔓延。

“演员其实是个。他们非常担心自己的表演会遭到批评,羞辱,演的一无是处。所以在片场,我尽力的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氛围,让他们知道,即使表演不尽如人意也没有关系——我希望能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当你在拍电影的时候,最好用一两个词把电影的主题给概括出来。每当我拍电影的时候,我都在内心清楚的用一个词来概括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核心是什么。

有这个概念对导演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导演最常做的事,就是抉择:这个人物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穿裙子还是穿裤子?有胡子还是没胡子?所以,当你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时候,想一想主题是什么,往往能帮你做出选择。

“我记得在我拍《窃听大阴谋》的时候,他们拿来了各式各样的外套问我说:你想让他看起来像是个侦探?还是亨弗莱·鲍嘉?还是怎么怎么样?我完全一点主意都没有,所以就说,既然主题是关于‘隐私’那么就选这件塑料外套吧,透过它可以清楚到看到里面。所以,内心对主题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会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故事传说。而人类又是善于说故事的物种。每件物体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感知故事,我们对故事饶有兴趣。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怎样讲故事,怎样用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来讲一个特别的故事。”

“‘最终版本’这个词有点言过其实了。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坚持认为存在什么‘最终’。而聪明的人则会收起他们骄傲与自负,致力于创造出‘目前来说最好的版本’。”

“每当我要动手开始拍一部电影的时候,我都会先看四部电影。他们是《七武士》,《阿拉伯的劳伦斯》,《美妙人生》(译者译名,原名A Wonderful Life)和《搜索者》。”

“在拍电影的时候,导演需要注意到片场的一切细枝末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全神贯注的盯着他们看。当摄像机开始转动的时候,我基本很少直接去看演员的表演,而是将我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什么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当拍摄过程中有哪里不太对劲的时候我就能够立刻感觉到。看向别处也不意味着需要紧盯着那里,而是就像平常看东西一样看着那里就行。我相信,这就是室町时代初期的猿乐作家与剧作家的世阿弥所说的‘眼有余光’吧。”

“配乐,对我来说是制作电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样,还有摄影,表演,剪辑,后期,服装,都同样重要。你们知道的,对讲好一个故事来说。”

“有些事是值得我们所有电影人注意的,就是电影从根本上就与小说不尽相同:它呈现的方式是非常直接的,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那些具有强烈真实感的被放到大大荧幕上的画面,它们看起来那么实际可信,它无形之中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它操纵者我们的感性层面而非理性层面。所以,一部电影必须饱含情感。这就是它和小说不尽相同之处。它必须是一场心灵之旅。而对我来说,拍摄电影就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才是我拍电影的原因。不论电影还是其他什么艺术形式,他们都只是一种外在的刺激方式,他们本身并不包含什么,他们只是一个提供刺激的媒介而已,而且还不是对我的刺激,重要的是,对观者的刺激。”

“电影是一门有关社交的艺术。你不可能一个人就搞出一部电影来。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怎样运筹帷幄,无论你怎样天马行空或者歇斯底里,举着你的扩音器冲着别人大喊大叫,你都不可能一个人就完成这件事。电影就是这样。最终的成品出来的时候,往往都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所以说,如果你想参透电影这门艺术,你需要把它看做一门社交学问来研究。也就是说,你要像研究一个社交课题一样的来调查分析与解构它。”

“总是提前一点到片场去,这样你就有一些单独的,私人的,没有别人打扰的时间来思考这一场戏要怎么拍,道具怎么布置,等等这一类问题。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为了使你的思考不受别人干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片场汲取灵感,因为即使你每天待在那里,也不见得你会顾及到所有细枝末节。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许多电影看起来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唯独一点不足:他们太过于照本宣科,从而缺少创意。”

“首先,你们要学习的第一课,我喜欢称之为“浴火重生”而不是“末日审判”,因为在片场,你需要对所有事情负责,一旦有事情不对头,你就要承担所有的责备,就像你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一样。最糟的事情莫过于听到有人说:‘这是你的电影?真的是烂透了。’这种时候一定不要萎靡不振或是反驳,而是要从中吸取教训,明白吗?”

“制作电影百无禁忌,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只有做的不好的。而其中最坏的情况就是把一部电影拍的很沉闷。”

“不要沉迷于过去,也不要安于现状。对一个电影人来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审视你多年来的工作成果的时候。你对每个镜头每帧画面都烂熟于心,所以很难像一个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人一样,抱有一种客观的眼光与心态。电影中的每个美学概念——就是你在拍电影的时候每天做出的成千上万个决定——都必须是在你丝毫没有收到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做出的。所以,当你每次观看你的电影的时候,都要把脑子清空,像是第一看的时候一样,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客观的评价它。”

“导演的工作,就是清楚的知道他的演员需要在这一场戏或者这一段台词中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而且要培养出能够发掘演员最大潜能,和让他们奉献出最好的表演的能力。要对一个演员的性格和他的优缺点都心里有底,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但是上面这些内容已经被无数人强调过了。所以我说,一个导演的品味以及想象力才是制作一部电影的最关键因素。这样做有意义吗?这样做可信吗?这样做有意思吗?这样的问题,你每天都要问自己无数遍才行。”

“当没有拍摄任务的时候,我就在剪辑室里工作。当工作人员要花上一刻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要为下一场戏布景的时候,我也跑去剪辑,将拍好的素材整合在一起。”

“我很幸运,因为只要是导演干的活我都喜欢。并且导演的任务异常重要,因为如果有一两处达不到预期,整部作品都会溃不成军。所以,你必须切身参与到制作过程中的每一部分,你做出的每个选择都要不忘初衷。一旦你看到合适的东西出现在你面前——比如一个女演员,着装恰当,灯光画面恰到好处,言语谈吐令人动容,你会兴奋的几乎要晕了过去。如果你不亲力亲为,当工作成果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发现这与你的设想截然不同,而且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你需要统筹全场,你需要对灯光,音效,演员的走位等任何细枝末节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而且你需要在拍摄过程中不断的调节以致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你要明白这些都是你需要做的工作。你还要不断将现实与设想进行比对,清楚地判断什么时候是可行的什么时候是不可行的。有的时候你会意外的发现,在把设想实践到现实的过程中,结果变得出人意料的比设想更好了,你要懂得,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不要被那些看起来貌似是你的竞争对手的编剧们所影响,你要知道你所做的是独一无二无所替代的。”

“公众意见其实是很可怕的。导演其实就像一个厨子,我们烹调好不同的菜色,呈给食客们品尝就够了,至于他们的评价,我们无权过问也无关紧要。”

“你与大家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每个部门的领导者都有一技之长,所以你要善于听取,虚心接受他们在领域内的专业意见。他们和你一样,也是电影人。”

“叙事结构非常重要。下面这些问题是每个作家都应该考虑的问题:起因是什么?什么时候起因结束开始转入经过?什么时候经过结束开始转入结果?所有这些作家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也同样需要思考。故事要从哪里开始讲起?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怎样?这些都取决于编剧的决定。这些问题是一个编剧在写剧本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的决定,不论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故事都一样。如果在结构方面你有了一个清晰明朗的想法,那么顺其自然,接下来的工作就会变的明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说变得简单了。”

“当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我的心思都在故事里。无关电影,无关摄像。仅仅是提笔落字,就文学层面上写出一个好的故事。这才是我对这部电影的首要贡献。如果我把这部分做好了,等到剧本写完之后,我会有这种想法:我为何不去把它出版了呢?干吗还要拍成电影?这个时候,就证明我做到了。”

“如果有人问起,我正在拍摄的这个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说实话,我也不清楚。当我拍完之后,别人总会总结出一个主题来。但是在拍摄的时候,我尽量不去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还是想要我的电影保有一点抽象的概念。但是,当电影上映之后,他们总会说:‘嗯,我看到好多你原来电影里用过的元素,他们之间是有关联的吧。’这个,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我选择了他们,而是他们选择了我。”

“观众们对冲突情节其实不是特别关心。他们更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在拍一部展示人物处在困境中的电影,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却忘了处理好主人公的人际关系的话,那么你就失败了。”

“比起在片场发号施令,我更喜欢那种大家都亲身参与到工作中的感觉。我经常对摄影师表现的比较谦逊,这样一来,我们之间的合作会变得更加愉快。”

“选择越多,限制越多,但是有些限制,是画家,小说家,或者作曲家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相比较之下,数字摄影比起用胶片来拍摄的话,要方便的多,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肆无忌惮,没有限制。艺术家们在推崇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也会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这是艺术家们必然面临的挑战。但是,电影,本来就算得上是科技的产物,因此面临的冲击也就更多,更大。我认为,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数字摄影的时候,他们也就会发现,其实数字摄影有着更多的限制。而且有的限制,就和当初用胶片拍摄时的限制一样,而另一些限制,目前来说无法解决,因为他们已经触及到了当前科技的极限了。”

“如果你问我,我理想中制作电影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会说,充分的前期准备,以及有充足的时间来拍摄,最后还能不断修改润色。”

“只有切实做出来的工作才算数。不要质疑你自己。也不要大肆的争论你的作品。只管埋头创作。不要在意额外的事情。更不要在意什么名誉金钱。越少牵扯这些纷纷扰扰,对你来说就越好。就像棒球投球手,越少考虑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帅气,你就能投的越好。沉下心来安心工作,不要浪费时间为琐事烦心,也不要像跳梁小丑一样被商业迷惑双眼,不要为无关紧要的旁人而转移注意力,一切自有定数。如果别人不喜欢你的电影,不要被那些非议所压倒,坚持做你想做的,总有一天,人们会变得聪明,明白你的苦心,你会得到你应得的。如果人们厌恶你的作品,听之任之,——他们有可能是对的,当然,也可能不对。如果有人夸你是个天才,不要沉溺于此,你要自问,如果我都称得上是个天才,那么莎士比亚又算什么呢?还有莫扎特?还有爱因斯坦呢?一般这种情况下,我会退而求其次:勉强算是个‘喜剧天才’吧。喜剧天才和真正的天才的区别就像,Moose Lodge的领导者和美国总统的区别一样。

“我喜欢彩排,因为在排练中一切都是正确的,没有对错之分。在某个人物中让你产生兴趣的部分,并不一定同样作用于他人。所以我不是那种喜欢发号施令:‘说台词!站在你该站的位置去!’的导演,那不是我的行事风格。我希望我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合作关系,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拍出来的东西会比我一个人独断的结果好更好更出彩。希望——这样就会一切顺畅。我就像一个领航者而已,努力把大家团结在一起,鼓励大家,共同出谋划策让我们的想法开花结果。顺带一提,我喜欢水果。我喜欢樱桃,还有香蕉。”

“当我完成一部电影,我就不会再看这部电影了。在我完成调色,混音,等一系列工作之后,我就不会再多看一眼我的电影。我只是从这次拍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准备下一次创作。”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极力追求一个好剧本,但是如今,人们喜欢用各种明星的特写镜头充斥画面,好像恨不得把他们放在拉什莫尔山上的总统像旁边一样。”

以上是有跟dnf风流拳秘籍相关的内容,感谢大家一直的支持!

小编推荐DNF历史最强剑圣黄少天的原型是孙亚龙 2022-08-29


版权声明:本站大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违法违规的内容或本文侵犯了你的权益, 请联系管理员,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分享|关于制片与导演的50条秘籍和36条箴言